根据我国建筑用砂标准相关规定,经过除土处理,由机械破碎、筛分制成的,粒径小于4.75mm的岩石、矿山尾矿、工业废渣颗粒,但不包括软质岩,风化岩石的颗粒。
机制砂现阶段基本都是中粗砂,细度模数在2.6—3.6之间,颗粒形状相对稳定、可以调整,带有一定比例的石粉含量,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生产机制砂的加工矿源上的不同、生产制造机制砂石的机械设备制造工艺各不相同,加工出来的机制砂粒型和级配往往会有很大的不同,例如,而有的机制砂石片状颗粒比较多,而有的机制砂的颗粒形状为两头大中间小,但是只要可以满足国家标准上对于的机制砂的所有性能指标要求,就完全可以在建筑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。而无法达到国家标准的机制砂技术标准的,则禁止在建筑工程中应用,由于机制砂的粒型和级配都是能够进行调整和改进的,在这一方面,机制砂和天然砂拥有本质上的区别。混合砂随生产机制砂的掺入比例而降低其上述特点。
机制砂规格型号按细度模数(Mx)可以分为粗、中、细、特细这四类:
细度模数在3.7-3.1之间的为粗砂,平均粒径为0.5mm以上;
细度模数在3.0-2.3之间的为中砂,平均粒径为0.5mm—0.35mm,
细度模数在2.2-1.6之间的为细沙,平均粒径为0.35mm—0.25mm;
细度模数在1.5-0.7之间的为特细沙,平均粒径为0.25mm以下;
细度模数越高,则表示砂越粗;细度模数越小,则表示砂越细。
机制砂的级别根据其技术标准可以分为:Ⅰ、Ⅱ、Ⅲ三个等级。
Ⅰ类砂比较适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;
Ⅱ类砂比较适用于强度等级C30—C60及抗冻、抗渗或其它要求的混凝土;
Ⅲ类砂比较适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与构筑砂浆;机制砂的要求
机制砂的颗粒直径在4.75-0.15mm之间,对低于0.075mm的石粉具有一定的比例的限制。其粒度等级可分为:4.75、2.36、1.18、0.60、0.30、0.15。粒径应尽可能的保持连续性,各粒级的比例相同,颗粒形状应尽可能呈立方体,同时对针片状颗粒的含量具有一定的限制标准。
砂的颗粒级配通常是指砂子中大小颗粒的搭配比例。假如是相同粗细的砂,其砂粒间的缝隙会更大;2种颗粒直径的砂搭配在一起,其砂粒间的缝隙就会有所减少;三种颗粒直径的砂搭配,缝隙就会更小。具体来说,砂子中的空隙率关键在于砂料各级颗粒直径的搭配情况。级配好的砂子,不但可以减少水泥消耗,同时还能提升混凝土和砂浆的密实度和强度。
机制砂的制砂原料通常采用花岗岩、玄武岩、河卵石、鹅卵石、安山岩、辉绿岩、砂岩、石灰岩等岩石。其加工而成的机制砂按照岩石的种类划分,它的强度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。
一般来讲,工程建筑用砂对针片状有严格的比例的限制。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立方体颗粒带有棱角,其棱角可以起到颗粒与颗粒之间相互锁紧的作用。同时立方体颗粒比针片状颗粒和圆形颗粒附着力更强,且占有更大的表面积。
为您提供一对一的服务,通过专业知识与周到服务,彻底解决您在设备选购、运营成本、生产管理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困扰,为您谋求利益最大化使我们的经营理念
欢迎咨询产品设备,生产方案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给您回复
领取设备报价
了解更多相关动态
方案定制、工厂考察
0371-86581139